華立企業39年未虧損,看準明星產業賺熱錢
封面故事
華立企業(39年來從未虧損)─看準明星產業,賺每一波熱錢。
它的快速,超越競爭者,主動媒合供應商與市場,創出獲利,它的服務,拚價值而不比價格,成為客戶眼中無可取代的中間人,預計二○一○年營收可達三百億,這張華麗的成績單背後,付出過什麼樣的努力?
文/王曉玟 攝影/劉國泰
像是矯健的衝浪老手,電子材料通路商華立企業,總能準確預測下一波台灣產業浪潮,乘風登上每一波新產業浪峰。
從三十九年前資本額五十萬、窩居高雄舊公寓銷售化學品的小公司,到今日營收一九三億,橫跨半導體、印刷電路板、工程塑膠、復合材料、電子機械、光電產業的電子材料通路集團,華立的成長,全靠站上一波波台灣經濟的高峰。
「找出台灣需要的,」華立董事長張瑞欽說,這是他一貫的經營策略。
華立的成長,儼然台灣產業變遷的縮影。
三十七年前,早在台灣還沒成為製造王國之前,華立就率先進口製造遊艇、腳踏車、高爾夫球桿所需的玻璃纖維、樹脂,開啟台灣復合材料工業。三十五年前,當加工出口區正為台灣賺取鉅額外匯、創造經濟奇蹟,華立也趁機代理電子絕緣材料、IC封裝材料,為初萌的消費電子產業穩固上游原料、技術的供應。二十七年前,工研院電子所還未技轉聯電,華立就進口半導體製程材料,在產業誕生之際就尾隨半導體產業一路成長。
產業浮浮沉沉,為什麼華立屢屢能站上產業新浪頭?
因為華立左手握有住友、長瀨、帝人、JSR、日本製鋼所等日本一線化學材料、設備供應商,右手握有台灣市場資訊、產業需求,總能比競爭者提早一步媒合兩方,讓上、下游協同開發新產品。
比如說,當奇美要開發液晶電視時,必須將過去用的壓克力螢光燈管換成PC擴散板,華立就先一步告知日本帝人公司這一個新商機,帝人開發之後馬上送去奇美測試。隨著奇美擴張,PC擴散板果然供不應求。「你一定要主動出擊,自己去牽線呀,」在華立工作三十一年的總經理陳秉宏說。
「華立等於是我們在台灣的地面部隊,開拓新市場,」與華立合作有十餘年的半導體材料商捷時雅(JSR)總經理村田誠評論。
◆一條龍物流服務
但,光做通路,對上有價格強硬的供應商,彷彿灼灼烈日,輕易便能燒乾通路利潤;對下則有隨意更換通路的客戶,好比腳底流沙,一瞬間就能讓你頓失立足之地。頂著驕陽、踩著流沙的通路商,往往不由自主便陷入了削價競爭的厄運。
張瑞欽很早就體認到這點致命傷。「光靠代理買賣業,只能拚價格」,他說,「必須提高附加價值。」南投長大、小時候每天清晨五點起床幫母親洗樹薯粉的張瑞欽深知,沒有附加價值,馬上就會被人取代。
關鍵之一,在於必須擁有獨門技術。舉例來說,當RCA、增你智來台製造黑白電視機,華立就獨家代理奇異(GE)的工程塑膠原料Noryl,作為電視機塑膠零組件的原料。由於Noryl耐溫、耐燃、強度高,模子、色澤成型都有技術困難,華立乾脆自己開模具廠,教導客戶設計模具、色澤成型。
關鍵之二,在於中間人必須提供無可取代的服務。在客戶眼中,華立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條龍的物流服務。為了運送化學品,華立不但備有GPS衛星導航、記錄每一段溫度變化的槽車,自己還在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高雄設有千坪以上的恆溫倉庫,能更快服務客戶。
靠著技術、服務,在通路殺價競爭下,華立仍享有一四%的高毛利。由於產品線廣泛,華立成長也不受單一產業的景氣循環影響,三十九年來沒有虧損過。最近五年,成長更是生猛,營業額平均每年都有一五%以上的成長率,淨利每年也有二○%的成長率,預計二○一○年營收要達到三百億。
華立帶給台灣產業的啟示是,即使競爭加劇、產業變化加快,只要不斷為自己的角色加值,就能一步步穩定成長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