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陳月雲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2年10月18日 上午5:30
工商時報【陳月雲】
梁志鴻(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):回顧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,自行車從運輸及載物用途,開啟了台灣自行車工業發展基業,之後進入為國外大廠代工階段,培育了精湛的製造技術,進而奠定現今研發實力。經過50多年的發展,台灣自行車產業已培養出完整的上、中、下游供應鏈體系,產業的完整性傲視全球。
「標準化」在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上,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自行車產業萌芽初期,零組件既未標準化、規格也不同,各廠商發展各自的規格;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自行車用螺紋,當時自行車螺紋有公制螺紋、英制螺紋,甚至還有公英制混用的螺紋,各家有各家的螺紋規格,以致相同的產品卻因螺紋規格不一,造成產品無法替換;甚至相同的螺紋,也因公差不同而配合度極差,最後,外銷市場進入停頓。因為,產品賣到全世界後,壞了卻沒有人能修理。現在看來,可以說,一個簡單的標準化問題,卻造成當時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上的大障礙。
後來,在整個自行車產業共識及標檢局協助下,制定「CNS 341自行車螺紋標準」,此後台灣自行車用的螺紋有了統一遵循的標準與尺寸公差,終於使得產業脫胎換骨、推向世界第一的地位,可見標準化對於自行車產業影響之深重!
近20年來,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,「巨大」及「美利達」兩大成車廠為了挽回廠商外移大陸而導致台灣出口數量銳減的頹勢,和11家零件廠組成A-team,致力於產業轉型,提供高品質、高附加價值的自行車,從此,台灣自行車產業正式由從「量」的變化,轉變到「質」的變化。
經過10餘年的努力,A-team不但做到「根留台灣」,也成功塑造台灣為高級自行車研發及生產基地;A-team不僅建立企業良好典範,並成為國內各產業爭相模仿的對象。
在標準檢驗局的支持下,讓台灣自行車產業在卓越的產、官、學、研各方的協助下,提升自我要求的水準,以期讓台灣成為自行車國際標準與規格的制定者;也唯有具備制定並主導標準與規格的能力,才能讓產業立於不敗之地!